博愛路、漢口街一帶的相機街,俗稱「博漢區」,有全臺灣最密集的照相器材行。

這條相機街見證了臺灣攝影器材的發展,從清末日據初期,攝影技術引進臺灣後,相機一直是昂貴的東西,一般人很少買得起,一臺相機,是要用一棟房子、一千多臺斤的大白米,才能換得的奢侈品。由於當時「臺北城內」有不少的政府機關和媒體報社,加上靠近交通便利的臺北火車站,照相器材行因這些客戶而漸漸興盛。

從1958年專賣德國Rollei的大型底片相機「羅來」,在臺北郵局對面開設之後,漢口街的興福與宇宙、博愛路的榮美與永勝等攝影器材店也一一開張,各有擅長,逐漸聚集規模,一直到近年有近50幾家的相機店紮根於此,各種品牌、各種周邊都一應俱全。隨著時代的轉變,相機不再是昂貴,而是人手一台數位相機。

現在你要買相機還有人會推薦你去「博漢區」嗎?

歷史的軌跡往往能帶領我們向前邁進,遺憾的是,體驗過歷史的人,也往往不肯面對新時代的改變,終日墨守成規 ,最終導致了自身的衰敗...

--

老實說我認為像「博漢區」這樣的傳統商場早就已經失去了生存能力,最大的原因來自於過時的銷售模式

傳統模式消費習慣:
消費者決定要買相機
開始逛街
在店家之間透過店員解說尋找適合的商品並比價
然後在價格不透明的情況下,透過比價得到自己最滿意的商品
最後消費者在現場購買
結束購物。
然而,電子商務的出現改變了整個消費市場
網路時代消費習慣:
消費者決定要買相機
開始逛網拍
在論壇之間透過網路評測尋找適合的商品並比價
然後在價格透明的情況下,透過比價得到自己最滿意的商品
最後消費者去現場購買
結束購物。

--

從整個消費習慣就知道傳統的銷售行為已經不受用
傳統店家的許多功能已經可以被網路平台取代
傳統店家剩下騙人的話術?,不透明的價格?,可以殺價的空間?,可以摸實體機?
當然我們可以明確的知道網路售價絕對不是最低售價,在現場絕對還有議價空間
而且我們也知道許多人還不會上網收集資料(肥羊?)
反觀我們來看看網路起家轉實體店面的店家
網路轉實體的店家沒有話術,價格透明,不能殺價,可以摸實體機?
且地點和人潮和傳統店家相比之下較不便利
但是事實告訴了我們!!
網路起家不二價的店家,生意遠遠好於「博漢區」的傳統店家
或許是沒有受到歷史的教訓,沒有經歷過惡性殺價和財大氣粗的時代,網路轉實體的店家反而能在這新的時代下生存...

傳統的銷售模式絕非是用黑白好壞就可以分清楚的,其中有不少銷售技巧都是當年讓傳統店家能在競爭激烈的「博漢區」生存下來的方法,只是到了現今的社會已經不適用了,要是繼續使用保守且錯誤的銷售模式,未來我認為這只會加快「博漢區」的衰退...

PS: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光華商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