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一代設計展30th》
和大家分享我看到的一篇文章,文內的討論我覺得寫的很好,
有點出一些台灣攝影環境的現狀和盲點...
--
節錄: ...在台灣講起攝影這回事,每個人心理都有一個竹篙架菜刀,拼裝而成的詭異想像。人手一機的現況,其實反映的是一種文化的焦慮以及歷史的缺憾。紀錄以及證據性的訴求,本來就是攝影的天性也是最基本的功能之一。我們使用影像來紀錄生活的感動,並將回憶的片段封藏起來。 就像每個人都會寫字,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當小說家。你可以用十元的原子筆記流水帳、抄寫文書、做上課的筆記、當然也可以拿來創作。同樣的,這些事情也可以用萬寶龍鋼筆來達成!如果哪天當了小說家,也不會有人在乎你是用十元原子筆還是萬寶龍鋼筆寫作! 一般來說,鮮少有人把上課筆記當作文學作品,或是拿去參加文學獎。文學獎的徵文規則裡面,也不會要求你註記所使用的書寫器具,更不會在作品發表的時候在文章最後加上:本作品採用某牌鋼筆並填充高級普魯士藍墨水書寫而成。但是這樣的狀況,卻常常出現在台灣的攝影網站或是徵件比賽當中。這就又回到之前所提到的,攝影在產官的操作之下(因為沒有學界代表!),轉變成功能性的品牌認同!
其實近年來的競賽現象更加誇張,光參與國內的攝影競賽已經不夠滿足,很多人開始崇尚國外的攝影競賽,然後隨便在海外拿了幾個攝影獎就可以在台灣辦講座、開課和出書,俗不知國外的攝影競賽更是天花亂墜,什麼樣的獎項和行頭都有...
其次,文內舉文字和影像做表達時的差異性,說明現下攝影對品牌的盲目推崇,以及迷失影像本身的焦點,我覺得是一個很貼切的說法。
...根據官方資料顯示,台灣的各級政府單位每年舉辦了近百場的攝影比賽,加上各器材廠商為了自身產品的推廣,社群網站的經營,遊樂園、觀光區招攬人潮以及推銷各式農特產品所舉辦的○○之美等等比賽,可說是一天一比賽,每晚有開幕!這種純粹功能性的使用,幫攝影器材開拓了寬廣的市場,也讓靜態影像霎時間變成潮流的主角。然而實際上卻限縮了攝影藝術的發展。 全民攝影時代看似來臨,聰明的同學們,相信你們一定看的出,「攝影」的題材內容只剩下四大類,拍妹、大景、荷花跟寵物外加打鳥。那說好的紀實、擺設、類型還有一堆攝影史上多如牛毛的可能性呢?乍看之下到處都是題材,仔細探究之後,才發現是一堆空殼的山寨版! 與其說攝影是一門藝術,還不如說是一種社會集體行為或是文化焦慮的現象,連工藝都沾不上邊。照這樣看來,台灣的攝影行為不外乎紀錄、證據、社交行為、聯誼手段還附帶培養了一堆蒐藏癖患者。這些跟攝影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來說,相差可不只十萬八千里!
轉載自,誠品站
和前文攝影的突破性一樣,這篇文章中也提到了影像的模仿(這裡稱為山寨文化),或許我們可以透過臨摹的方式,快速複製影像的構圖和技術,但我們無法複製別人賦予其影像的意義,更無法複製影像在創造時,所產生的歷史價值...